早就听说,在四川崇州的道明镇,有一个竹艺村。一直想去拜访,可是苦于俗务羁绊,一直未能成行。今天总算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心中自然十分高兴。

  道明镇是崇州市的一个田园文化城镇,位于成都近郊西部平原与山丘过渡地带上。因镇政府驻地道明场而得名。道明场,原名东岳场,以场上有东岳庙闻名。清末易名为道民场,取“以道为民”之意。民国年间写作“道明”,源于《周易》:“天道下济而光明。”境内白塔山上有著名的白塔禅院,加上明代的张三丰曾在白塔山的主脉无根山一带传道,道明一带遂成为佛道共荣之地,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道明竹编源远流长,早在八百多年前,陆游任蜀州(今崇州)通判时,曾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写下了《白塔院》一诗:

  冷翠千竿玉,浮岚万幅屏。

  凭栏避微雨,挈笠遇归僧。

  残日明角楼,屯云拥塔层。

  溪山属闲客,随意依古藤。

  陆游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蜀州八景之一的“白塔斜阳”:“残日明角楼,屯云拥塔层。”而且写出了竹子之的绰约丰姿:“冷翠千竿玉,浮岚万幅屏”,那成千上万竿如碧玉般的翠竹,在阵阵山风的吹拂下,摇曳成一幅幅浮动的画屏。在诗人的笔下,残阳、云雾、浮岚、翠竹、溪山、古藤、微雨、斗笠,还有白塔和老僧,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而又闲适的画面,给人无限的遐想。

  千百年来,道明镇的人们依竹而居,以竹为器,处处呈现出“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景象。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这里,已孕育出自己独特的竹编文化,成为川西平原的“竹编之乡”。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竹艺村了。

  竹艺村,其实不是一个行政村,它是指龙黄村的九、十一和十三组所在的区域。村庄规模不大,青山环绕,翠竹婆娑,溪流潺潺。竹树掩映下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古朴素雅。小院之间的柏油路,彼此勾连,曲径通幽。村子中央,是一片田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让人心生欢喜。

  进村左边是“竹艺博物馆”,里面有陈列室、售卖处和茶室。陈列室里,摆满了竹编艺术品,有地坛、编钟、花瓶、提篓等,构思巧妙,做工精细,令人大开眼界。售卖处,也有竹编产品,游客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带回去。不过,价格有点贵。我挑选了一个插花篮,几根小竹子连在一起,上面镶上一个圆形竹篾编成的直筒,棕褐色,简单古朴,很不错。

  再往前走约五十米,就是各色农家小院了。

  左边是“三径书院”,书院主人马嘶,是一位青年诗人。他一直想做一家以弘扬“耕读传家”为理念的现代乡村公益书院,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现在“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我亲自买回来的。”有艺术范的马嘶说,“下一步我们会把一些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引进来,同时开发出一些有特色的文创产品。”看来,他对竹艺村的发展前景,十分的看好。

  三径书院的隔壁,就是遵生小院。“遵生”二字源于中国古代养生集大成的著作《遵生八笺》。遵生小院希望以不同的形式,将书中记录的古代人合于道法又富具诗意美感的生活方式重新呈现出来。这里的菜品,在选材和做工上都颇具特色,十分注重营养和口感。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小院生意十分火爆。

  右边是“来去”酒馆,院子的门上有一副对联:再斟两壶酒来,且喝一杯茶去。进得院门,左边一丛竹子,绿意盎然,右边,几丛藤蔓,夏花灿烂。院子中央,是吧台,台上摆放了两只酒坛和一些书籍,酒坛上贴着写有“酒”字的红纸,醒目而喜庆。吧台下整齐地码着圆木,有拙朴之美。院子的右边和前面是有回廊的房屋数间,呈丁字形,只有一层,屋顶青瓦,墙面贴小山竹,门槛边挂着几串玉米,很有农家气息。我拣了靠路边的桌位坐下,要了黄哑鼓、回锅肉、菜芯、凉拌小鲜笋,一边品着啤酒,一边欣赏矮矮院墙外的风景,好不惬意。

  与服务员的交谈中,我才得知院子的主人并不是这里的原住民,而是“新村民”。他们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创客,有的是作家。要成为竹艺村的“新村民”,并不容易。他们要提前做好项目的设计方案和运营思路。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审美观,要有情怀,不要抱着纯粹挣钱的目的进来。而且要尽可能地保证原住民的生活空间,“新村民”的引入数量会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道明镇在打造竹艺村的过程中,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竹艺村,最惹人注目的,是一个叫“竹里”的建筑。如果,从空中鸟瞰,“竹里”的建筑外形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字形,寓意竹艺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据说,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陆游造访白塔禅院后写下的诗句:“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这种设计,彰显了该建筑的文化底蕴,涂上了一道厚重古朴的传统文化色泽。走进竹里,游客可以听风赏竹、烹水品茶,还能欣赏当地竹编匠人的手工艺品。而在地势稍高处,一片竹林掩映下,几栋基本建成的建筑勾勒出竹里的未来:一个集禅院食坊、文化客栈、野奢酒店、竹艺工坊于一体的竹禅文化度假村。

  从“竹里”出来,我又推开龙黄村十一组21号家的院门。女主人正坐在屋檐下麻利地编着花篮,旁边一摞已经编好了。她见有客人来了,甚是热情,忙着招呼我坐下。我好奇地问她编一个能赚多少钱 ,她笑着说:“编一个能拿到几角钱的人工费呢。”她还告诉我,她家是村里编织协会的会员,实行的是订单生产,所以不愁销路。现在,她们这一辈竹编人,更讲究竹编产品的设计与创意。在她们的竹编产品中,竹子+陶瓷,融合出雅致的茶具;竹子+时尚品牌,碰撞出别具一格的女士包袋……

  女主人的话,在村西的竹编市场得到了验证。偌大的木架大厅里,各色竹编制品,琳琅满目,设计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设计和创意,让竹编产品的价值得到大幅提升。据说,他们与景德镇一家陶瓷厂合作推出的瓷胎竹编花瓶,每个售价从几百元到一千元不等。村民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悉,今年五月,竹艺村代表中国农村,走进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竹艺村,这张中国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正熠熠生辉,向世界展示骄人的风采。

  这个夏日,竹艺村是我最美的遇见。它给了我启示:也许乡村振兴的良方在这里可以找到。

  踏着落日的余晖,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竹树萦绕的山村,带着思考,带着启发,带着满腔的情怀,向着家乡的方向走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