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因那句“我总以为自己会是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不管在哪里,遇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的话,我一直以为是在说我。

       喜欢音乐,故也开始喜欢与音乐有关的一切。如中国金银币,一收藏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整整玩了26年。尤其遇到和像宝贝一样藏起那套石窟艺术敦煌金银币以后,我开始变得不坚定、不淡定了。原来在我的骨子里还是喜欢老祖宗传下的那些民族的、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古乐和演奏者。

       其中,尤为喜欢那枚5盎司初唐舞乐图银币。这枚取材于安西榆林窟第25窟南壁,唐代大型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下部的银币,一个由四位乐师组成的乐队映入眼帘:最前面的打拍板,同时引吭领唱;其它三人作箫、笛、排箫协奏。造型优雅的人物,华美脱俗的服饰,形态逼真,随风飘逸。袅袅腾起的仙乐,让耳畔好似传入天籁之音。真乃为敦煌石窟艺术之榆林窟唐代壁画中最富盛名的作品。

       在古代,可以演奏出动人的音乐之人被称为乐师。尽管这并不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可他们作为歌舞艺术中低调的灵魂,幕后的英雄,总是鲜现抛头露面的雅堂。这不由一下子叫我又想起林微因另一句话“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好在中国金币总公司决策者用慧眼和英明,能让乐师千百年的寂寞,于当今时日拨开云雾见了太阳,能不拘一格在金银币上刻下中国“乐师印记”,实现了乐师形象的礼遇回归,叫全世界看到中国古代乐师——音乐匠人完美的样子。银币上,被惟妙惟肖雕刻的四位乐师,给我们留下来无限的遐想与余味。能在钱币上遇见到怦然心动的乐师,是件何等幸福的事啊!

       对我来讲,酒是陈的香,音乐老的好。石窟艺术里的乐器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乐器的博大精深,历史内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影响深远。在我心目中,古代乐师是永远值得尊敬、值得赞扬的天才工匠,尽管他们只是在世界上洋溢着一种低调的奢华,他们的社会地位仿佛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依然会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奏响起温暖人间的不朽乐章。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石窟艺术金银币里,有的人喜欢威严无比的佛祖,有人喜欢婀娜多姿的飞天,我独喜欢你——古代的乐师!啊,石窟上的乐师,尽管我不知道你的名字,可是“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在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个人就是我啊!你若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我只是在想,如果没有你们,石窟就将会多么黯然失色,会多么没有生机。我对钱币上乐师不同的形态极为敏感,仔细看吧:正是乐师不紧不慢击打的拍板,才敲出来石窟的庄严;引吭高歌的领唱,衬托出佛祖、菩萨的高贵;是箫、笛、排箫的协奏,以音声传递着理想彼岸的超凡,才给人带来一种天宫里仙乐袅袅的意境。中国民乐发出的天籁之音,像一只彩笔,画出了袈裟、画出了希望,也画出了未来梦幻般的天堂。乐师,只有古代那些默默无名的乐师,才是创造世界音乐历史的动力。

       此币静止似灵动。乐师表情很倾城,生活真的很美好。在这枚采用无边沿高浮雕制作的币面上,采用镜面处理的四位乐师,由于衣服、头发及服饰均采用不同喷砂效果,使得人物造型优雅,特别是身上披挂的飘带流动作曲线回波,恣意浪漫,穿梭于乐师的身姿中,虽然是静止的画面,但佛国境界离尘超俗的音声被贯穿在飘带的律动中,于瞬间的凝固中,有着不尽的动意。把一幅衣食无忧、身心健康和令人醉心的古代理想国呈现在眼前。这姿势、这眼神、这般俊美的古装煞是撩人。其实,这样的美也出现过金币上。云冈石窟第12窟由于存有我国诸多民族及中土以外的乐器,被赋予“乐窟”之美称。那枚价值不菲的云冈石窟“太子乘象回城” 发行量只800枚的5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就又一次出现过乐师。这枚币面上,正中央是骑着大象的太子,而又是四位乐师则分散围绕在太子四个角落,或吹长笛,或弹琵琶,或举伞盖、或持花蕾,呈向心式排布。币面乐师与太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仿佛要跳脱而出,让人不禁想起宋昱那首《题石窟寺》中“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的话来。

       此币无声胜有声。在人迭人的人类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只有金子才会在今日依然闪闪发光。乐师、乐器出现在金银币上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们实至名归创造过中国经典。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巅峰,音乐作为贵族的娱乐项目,吹、弹、敲、打的场面就成为宫廷宴享中重要组成。这样的场面也出现在敦煌的莫高窟,据专家统计,仅莫高窟壁画中就有琵琶700多只,50多种形态。除琵琶、胡琴等传统乐器外,敦煌壁画中还有一部分失传乐器:如义嘴笛和造型介于箜篌与琵琶之间的凤首弯琴等。敦煌石窟5盎司银币就是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真实的写照,将纪念币上升到了一个历史纪实的高度。

       喜欢有乐师的钱币有原因。因为这儿可以在诗情画意中,从内心感受到深沉、不张扬和历史文化的声音。单就银币上面出现的中国民族乐器来说,就足以把你陶醉。成语里的“坐上琴心”,就仿佛叫你可以听到用琴声精彩了一个司马君与卓文君夜奔的故事;一把音色粗犷、高昂、嘹亮的竹笛,引来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感慨;圆润、浑厚、柔和、低音的箫,也会叫杜牧产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般莫名的感觉;笙,作为世界现存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一句赞美它的“鼓瑟吹笙“,被纳入了国学大典《诗经》,被曹操引进了《短歌行》。耳熟能详的成为G20晚会《最忆是杭州》古琴和大提琴合奏《高山流水》里最美的表情:合唱中的孩子一起唱起“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啊,就是那句“鼓瑟吹笙”……简直萌化了我的心。

       音色清澈、明亮和穿透力极强的琵琶,也得到了白居易毫不吝啬的点赞,那篇《琵琶行》把文字语言用到极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回肠荡气,惊心动魄,涵泳回味。

       当代女乐师赵聪,这位被誉为“从敦煌壁画里复活的琵琶精灵”,像一位古典女神,正是她在禅书里从流行回归传统,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传承了老祖宗的古乐文化,凭着自信,温故知新,在那场美轮美奂的《春江花月夜》里,用琵琶复兴着我们传统文化,发出中国民乐好听的声音,迷住了全世界的心。还有金蔚古琴弹奏的《高山流水》,都以强大的民族自尊心,无与伦比的古乐声音,把世界感染的一塌糊涂。

       民族乐器琳琅满目:“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筝,“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的琴,“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箜篌,“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里的胡笳和瑟,也都是中国古代极富特点的乐器。

       币上乐师有故事。钱币上的乐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其实是无数杰出音乐人的代表与化身。中国古代音乐大师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乐师一般都是由盲人担任,称作“瞽朦”,指眼睛失明之意。《周礼》记载“他的职责是掌九德六诗之歌。”这些盲人器乐演奏家以演奏各种乐器为职,也担负声乐部分,在琴瑟的乐器伴奏下,还朗诵诗歌。尽管我不知道这枚银币上的乐师们是明还是盲,但我惊叹他们在每场表演、每部作品上追求专业、精湛和极致的坚韧精神;赞叹他们为艺术勇于现身的勇敢无畏。为了创造出世界最美丽干净过硬的东西,那位春秋后期晋国最著名的盲人乐师---师旷,原本不盲,觉得眼睛外视会耗散精神,就用两枚针刺瞎双眼,果然成为中国一代音乐宗师。据说:他弹琴时,连马儿都会停止吃草,觅食的鸟儿都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而丢掉口中食物。真正做到了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眼不见为净啊!在他的身上,我懂得了当关上了一扇门时,却又有一扇窗被彻底推开,叫音乐之花怒放。正是金银币上那些默默无语的圣人,在传承着中国民乐,才使得那个时代发出的天籁之音就像一条悄悄的小船,它的身影虽然隐约在了遥远天际里面,而身后却留下浅浅的波纹,载着我们无限的崇拜,一圈一圈的向现在,向未来漾去……岁月的手会将许多东西抹去,也会将那些宝贵的经典留下、传去,金银币就是纪念这些经典之载体,不管过去百年、千年,人们都会从钱币上记得这些乐师曾在世界流淌过那么清绝美丽的声乐。

       还有热爱并精通传统音乐的孔子,也能鼓瑟、吹笙、击磬,喜唱歌,“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他推崇夏、商、周的古乐,35岁时在齐国闻《韶》,“学之,三月(日)不知肉味”。 春秋时代的琴师俞伯牙,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就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的话,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琴艺的赞许。《吕氏春秋.本味篇》还记载了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据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听后赞叹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也听出其意,赞道:"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后世相传的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伯牙所作。

       我喜欢钱币上的乐师,因为他们奏响的音乐早已淌进了我的灵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