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太瘦,指缝太宽。一眨眼又距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四十多年远了。当年喜欢的老唱片、老唱机在不留意间竟成了老物件。老物件会留下当时年代的回忆,我家至今留下的这台完好无损、可以工作的老式电唱机和300多张旧唱片,就是那样真实的记录了七十年代我们大连人家庭的生活状况。不管世界科技如何变幻、演绎,不管改革怎样发展、深化,不管时间怎样让人麻木、健忘,我却都忘不了老唱机那些年为我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享受。

                七十年初,那是个革命年代,是个生活像一杯白开水的年代。那时,没有凤凰传奇、没有电视机、更没有苹果电脑、三星手机……对于我们这些看厌了样板戏、做腻了“三忠于、四无限”的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当时最大的一个梦想:就是可以听一听新歌、新曲。

                 那天,我们家有了像过年般的喜悦:父亲托人从上海买来了一台中华牌206型四速电唱机,配上“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就开始了可以每天都放出当时最流行歌曲的日子,在旁人羡慕的目光里,也着实过了一把追求时尚的瘾。因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大连有钱也根本买不到它,何况还是上海货呢!

                 这台老唱机是个老牌子,它的四速是指具有78,45,33,16转功能。尺寸:40cm×30cm×15cm。重7.5Kg/台。由原上海徐汇区衡山路811号的中国唱片厂在1965年4月研制成功,至1989年停产共生产出195.98万台。该机频率响应为100~7000赫,不均匀度小于12分贝。由于采用了多级避震装置,使整机转盘信号噪声比大于26.4分贝。拾音器是晶体式,采用了耐磨的人造红宝石唱针。电唱机在当时很奢恀,很时髦,不必再像原有的手摇唱机,过一会就要手摇起来,上足一下发条才可以继续。只要插上电源就会不停转动。

                 但是,问题来了:“好马还要配好鞍”,要听到新歌,就必须要不断购买到最新的唱片。老唱片的材质有硬胶木和薄膜塑料等,转速也分为每分钟78、45、33和16转,转的愈慢,听得时间愈长。当年其价格十分便宜,每张仅三角至2元多,关键是好听的唱片买不到。

                 每逢星期天,我都要不辞劳苦、争分夺秒一样到大连市内的那些大商场淘宝唱片。为的是能千百遍聆听和学会那些最新唱出的歌曲。现在,我还保留着几百张优中选优的精品歌曲唱片。像原汁原味的李谷一的《乡恋》,有马国光、贾世骏、马玉涛和耿莲芬老师领唱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国内第一版灌制的《天鹅湖》曲子,当然还有那八大样板戏的京剧唱片。

                 闲暇时,我那20多平方米的小屋就会挤满男女老少的歌迷,招待好茶水,摆够椅子后,开始打开收音机,支起唱机并压上唱针,薄膜唱片便会不紧不慢转起来,大家都屏住呼吸,闭目聆听,让思绪纵情飞扬,悠哉乐哉。我格外喜欢女歌手苏凤娟的印尼歌曲《宝贝》,至今还留着唱片,百听、百唱不厌。

                尽管现在有了眼花缭乱的高科技视听产品,我还是念念不忘那年代的老物件。

 

e2a5eb24-818b-4d51-8dc1-c8af3f5106a5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