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有句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每天,我们都在期待,生活会变得更美,身边会出现惊喜,这,需要我们走出去,用发现的视角,用心,用情,用眼睛,记录下来那些美好!比如,西递。

      我到了安徽,记住了徽居,徽居构成了徽家,这个家,是我心中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家。

      如果说,我心目中的徽家,是在三河初露出奇葩,那么在皖南则是丰满又震撼;如果说,我眼睛里的期待,是在三河开始且萌化;那么在西递则是惊喜如繁花!

      下篇:房的故事

      来到皖南,就是遇见了人类建筑的震撼之美

      严格讲,不到皖南,不算看到真正的徽派建筑。皖南徽州一带,是中国徽派建筑最集中的地方,最古老、最美丽、最独特的徽派民居全在这儿像野花儿一样绽放。各式各样的明清建筑,还吸引来诸多电影在此拍摄:《小花》《菊豆》《卧虎藏龙》等等。

      对于美景,细细品,就会有不同的分类:宏伟辽阔叫壮美,精巧细致叫秀美,独一无二叫绝美,三者合一叫震撼美!

      那么,包含着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广阔的徽派建筑,你说,叫不叫宏伟辽阔?堪称壮美!那么,仅徽州地区就有的那些远近闻名的宏村、西递、卢村、歙县、牌坊群、呈坎八卦村、唐模、南屏、昌溪等,你敢说哪个不秀美?再加上优雅贯穿已百年的徽派风格的建筑,早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息!

      何为徽州建筑?资料记载: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区内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乡土建筑。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及其附属构件砖、石、木雕上。特别是其村落民居,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来徽州的山林特征、风水意愿、儒家伦理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建筑、书画和雕刻艺术于一身,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审美价值。徽州建筑的勃兴,功在徽商。徽商建筑是徽商“富而显贵”的表达方式,是徽商雄厚实力的象征。

      所以,徽派建筑真的具有震撼美的所有条件啊!它低调中透出的则是骨子里的奢华,古老里映衬的则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给你带来的冲击,那是一种相当惊心动魄的震撼美啊!好的建筑离不了钱,钱啊,钱啊,最牛的徽商不差钱!

      皖南古民居群,是中国真正的最美,是不可再生的真古董。它是指明清时期,叱咤商界的徽商在强烈族情怀下,用雄厚资金建造了以民居、祠堂、书院、牌坊等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群。是全国七大古民居群里,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最具文化内涵的古民居群。目前保存较好的古村落约有40多个,拥有古民居12000多幢,主要集中在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等古徽州府辖区,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及文化形态,素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显著特征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依山傍水,随坡就势,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是百科全书式的徽文化的载体,浓缩保留了中华传统文明在明清时期的印记。2000年,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世界各地古村落和古民居的典型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另外,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文房四宝、徽剧、徽菜、徽州民俗等,更是无不令驰神往。

      随便讲一下我这次走到的地方,数几件家珍,都会吓世界一跳:

      西递——大山里的桃花源人家。船形村落,街巷沿溪,四面环山,两溪过村。

      卢村——闻名遐迩的“木雕楼”。它体现出徽派民居的精华。卢村木雕楼群是由七家的民居组成,主要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宅院。如卢邦燮的木雕楼,就雇用两位工匠花20年时间精雕细刻而成,被誉“卢州木雕第一楼”。黄梅剧《徽州女人》就是以木雕楼为场景而搬上舞台。

      黎阳水街(黎阳in巷)——黄山市的丽江。黎阳in巷。在古代,黎阳是徽商,徽文化发源地,是徽州山水风光汇聚地。沿着黄山市母亲河新安江,不仅纵贯出当时鼎盛繁华的”黄金通道“,更因着两岸秀雅山水而赢得”唐诗之路“的美名。

      屯溪老街——活的“清明上河图”。北依山,南傍水,全长1272米,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古时素有“唐宋之黎阳,明清之屯溪”的美誉。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山谜窟——“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古徽州石窟群是古代人工开凿的规模宏大形态奇特的地下宫殿群,目前已发现石窟36座、遗址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据考古、地质方面的专家对石窟出土的西晋釉陶等文物进行考证断定,它开凿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为何用?是居?屯兵?采石?屯盐?战备?皇陵?迷也。我觉得,不管最后结论如何,总会有着居住的功能吧,这也许也是徽州古建筑、古民居一个伟大的奇迹吧!更会是北纬30度神秘线上继百慕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龙架野人之谜……后又一道神秘奇观!

      虽然没去过,但我也知道:

      宏村——800余年一直是“中国画里的乡村",“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和西递二者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璀璨明珠。

      渔梁古镇的渔梁——“中国东部的都江堰”。渔梁坝上石连石,花岗岩上锁石钉,这牢固的“结盟”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还有……  多喽……

      2018年的5月21日,我来了,来到了皖南徽州一个叫做西递的地方。从这儿,欣赏徽派建筑的帷幕才算徐徐拉开。

      上午天气阴点,来到西递,游人不多,有一块青石绿字的“西递”大石头上写着这儿是——“中国明清民居第一村”, 留个影吧。村头明经湖里静悄悄停着一只红色的游船。先是看见一座大牌坊(后面要说),然后走进小村的古街上,村民有人在炒着才摘下的绿茶叶来卖,还有的人家在门口挂着一大扇自己家的腊肉当成广告,又在导游引领下,开始一处又一处参观起老房子来了,有跑马楼、敬爱堂等地方。目前已开发开放的有旷古斋、瑞玉庭、桃李园、西园、东园、惇仁堂、大夫第、履福堂、青云轩、尚德堂、膺福堂、笃敬堂、临溪别墅、仰高堂、枕石小筑等20余处。尽管对建筑我是门外汉,但我还是对窗上那些精美的石雕画很感兴趣,还有“井花香处”、“淡园”、“西园”、“东园”那些字也很美观古朴,走到这儿,简直来到了一个用石头、木头开出的大“花”园:门头上石壁雕着花、木门上下全是画和花;屋里,画框雕着花、椅子、桌子、房梁、屏风……在没有机器生产的年代,全凭手工,这要工匠们有多大的耐心,要花多少时间啊?佩服!

      瑞玉庭,是一座极有代表性的徽州住宅,由商人胡时虎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瑞玉庭古宅为前后背向三间二楼建筑。正厅前有小庭院,置有石几、石凳、石鱼盆及假山、花木盆景等,小巧玲珑,雅致得趣,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庭院有一门洞,洞额为“履道含和”四字。进入前厅正堂,只见雀替上描金透雕有“丹凤朝阳”、“凤打牡丹”、“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四季图,藻井彩绘艳丽,两厢隔扇镂空嵌有书画小品及家训格言等,堂前有古联曰:“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

      厅堂的天花彩绘,两厢的花饰隔扇,堂前的古木楹联等均富丽堂皇、古朴典雅。更能体现徽派儒商风貌的是前厅两穿堂门,梁托及门阁雕刻成倒挂元宝形状,这穿堂门酷似“商”字而缺“口”,有人出入便形象地补了“口”,多么诙谐,耐人寻味。西递许多古民居中都有类似装饰,表明房屋主人是徽商或是官商,其用意是商人欲借此方式抬高自己的地位。厅堂楹联又衬托出主人是文化商人,既显示主人的儒雅情趣,也表现出商人讲实际的天性。

      在一间大门上前后左右全是木雕作品的古居前,我看到对联横批写着:世外桃源。可门前一块现代的小黑板却写着搞笑的话:“除了老板娘,什么都卖。”多雨是徽州天气特点,忽然,天国上下起了小雨,人们打起了各式各样的花伞,五颜六色,一动一晃,更为小村平添几分生气,几分妩媚。正因为常有雨,才有了青瓦窄檐线条简洁的徽居,在西递飘雨的深巷穿行,才叫我更加深刻领悟到徽派建筑在和雨水博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构建特质。

      我不禁想起当年,这里曾一度非常奢华,旧有“三千烟灶九千丁”的说法。现在虽然盛况不再,但徽派建筑依然排列的错落有致,砖、木、石雕刻,美轮美奂镶嵌其中。美人靠,马头墙,四水归田的天井,八字外开的大宅门,还有抛绣球的绣楼,精致气派,魅力不减,真不愧“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名。

      明清时,宏村盐商多,西递读书人多,所以呀,文化味道浓。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家家那些哲理的楹联了,你看:“读书好,经营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又曰:“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孝悌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都是些字体俊秀,言简意赅,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的好楹联啊!注意到:在“瑞玉庭”厅堂上挂着的是一幅故意“错字”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楹联中的“辛”字多了一横,而“亏”字又多了一点,寓意“多一份辛苦,多一份收获”;“多吃一点亏,可赚大便宜”。原来,这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通过这幅“错”字楹联向后辈表达着他对经营和处世的人生体味:多付出一份辛苦,便多收获一份快乐;而多吃一收获”;“多吃一点亏,可赚大便宜”。人生哲学,通过这副对联中的错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又到了古戏楼、追慕堂等许多经典景点,在一个饭店午餐时,忽听一位同团游客讲:要看村里全景,就要上到村外南边的观景台。于是,急急忙忙跑上来,果然不错。咔咔了好多张相片。此季节,油菜花都已经开败了,打籽了,个头好高了。都说,西递村象一艘船,可我俯瞰四望,找了半天就是没有发现?是位置不对?还是缘分浅哪。

      了解历史,就是知道了徽派民居的来龙去脉

      这次,来徽州,在西递和不远的宏村两个都是5A级景区,我们只安排去了西递。其实,来之前,在我的印象里还是宏村比较出名,尤其是对拍客来讲,景色相当棒。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今约有828年的历史,被誉为“画中的村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去过的国家领导人也比西递多,拍过《卧虎藏龙》和《苏乞儿》及大量影片和电视剧。但惊喜总在意外里,由于西递的低调,掩盖了它的历史比宏村还要早了100多年的古老,距今已经970年了。很多人只去宏村,没去西递,我们此次,恰恰相反,但是,见到过西递,感到被世人忽视的西递,反而叫我见到了皖南民居那种稀少的幽静,确实绝不虚此行。

      西递原叫西川又称西溪。村民多为胡姓。而远祖则是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

      在建筑上,很久人们只知道北京故宫的气派,江浙园林的细巧,岂不知,徽派建筑同样具有皇家的风采,民族的精彩,艺术的迷彩。我总不解,为何远在深山之处的皖南,在西递,竟会有如此一片居住、欣赏俱佳的古代民宅?原来,这全在于一个落难皇子的故事。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年轻的李世民十二代孙子——唐昭宗李晔,殚精竭虑在努力复兴即将颓败的王朝。但气数已尽,38岁时,他一家被节度使朱温裹挟迁都洛阳并所害。途中李晔料到此行凶多吉少,便托孤贴身侍卫、婺源考水(今考川)人胡清(又名胡三)将幼皇子保护,这样,昭宗李晔唯一一位幸免于难的皇子——胡昌翼(昌翼公),就逃到了皖南的大山深处藏匿起来,并在义祖胡三保护下,改名换姓由李姓变为侍卫的胡姓,取名胡昌翼,逃回侍卫的老家婺源。直到他考取了后唐明经科进士时,才被告知身世,子孙因此称他为:明经公。胡昌翼从此放弃功名,潜居考水(婺源)研究经学,并教诲儿孙不得复宗重新姓李,以示感恩铭德。

      后来,胡昌翼第五代孙子胡仕良,原来也世居古徽州婺源考水村,一次,他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从婺源前往金陵,路经一地,见此处山色如黛,峰峦环抱,势如虎步前蹲,奇若犀。牛望月。发现这里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并根据风水学的理论得出了“船行西递,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结论,独具慧眼,选定了此地为胡氏家族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建立起自己的人间桃花源,世代繁衍,迄今已是三十六代。这个地方就是今日的西递。

      所以,不了解西递的先祖胡昌翼和创始人胡仕良,就等于白来西递一趟。

      徽州人以聚族而居,较大的胡姓家族,正因为是皇家的后裔,所以在宅居细节上更为讲究和挑剔,汲取了皇家的许多建筑风格和布局,自然比其它民居要气派、大方、美观、隆重。普通人家是三开间、一天井的“一颗印”布局,而皇家的大户人家则是有高墙深院,装饰以繁复的木雕、砖雕、石雕和高高翘起的马头墙为标志。据说,西递如今还有99条古街巷,100多户人家,大多前辈都是有身份的人家。这些留存下来的古居,当时也绝不是平民百姓能住得起的。那些连钱都没有的贫民有间房就不错了,哪有闲心会在建筑细节上精雕细刻啊!

      其实,后来西递之所以兴旺,之所以有这么多豪宅,还是因为这个村子的兴衰都与胡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并成功,就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更使村庄得到快速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当时村里有大约600家华丽的住宅。加上村中后代屡出高官和富商,聚集了大量财富,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建筑府第宅院是有严格等级规范的,官当越大,住宅越讲究豪华,那些官小钱多的徽商不能越格盖大宅,就只能尽可能地选用上好的石头、木材,在精雕细刻上下功夫,并以此为炫耀财富与地位的手段。所以在西递,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如门罩、窗棂、门扇上都能看到这些雕刻。

      对于徽商而言,他们创业开始时,只力在经商而不在建筑,但见过世面,衣锦还乡之后,就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体现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门面,或亦以牌坊筑立褒奖徽州女人守夫的风骨。徽派建筑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除脱富丽堂皇的徽商巨贾之家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中国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忽然想到:我的母亲姓胡,老家也在离西递不远的皖南桐城,那么,老祖宗莫非也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她家也是李家的后裔?这要看看家谱才可确认哦。怪不得胡家很有才气。

      这里还要说一位叫胡文光的西递村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担任过万载县的县令,筑城墙,修学校,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后经巡抚推荐,担任了胶州刺史兼理海运。以后官升至荆州王府长史。明荆州王又授胡文光以奉直大夫、超列大夫的头衔。     

      徽州古建筑有三绝:民居、祠堂和牌坊。我们最先进入西递村头,就发现那座胡文光牌坊很特别。它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它能保留至今,全是因为一位军属老大妈的功劳,“文革”时,当有人要将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时,是她出面保护,又因为她的儿子在部队当团长,造反派才没有人敢动手。

      大师赵朴初先生说,这是它见过的最有气势的牌坊。历史上西递曾有十三座牌楼,大多是旌表孝悌贞节的,都没了。而直接由皇帝恩准敕建和保留下来的牌坊惟独此一座。它犹如是西递这艘古老“旱船”的高大桅杆,挺立于“船”头,见证着西递的昔日繁华,诉说着数百年间在这里上演过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走进西递,就是融入了原始自然的桃花家园

      这是个会走进梦,能滋润情,可温暖心的村庄。皖南的民居建筑由于选址格外讲究,背山面水而建,自然环境优美,鲜有北方浓烈醒目的色彩与夸张,大多风格淡雅,粉墙黛瓦,形象清秀。一村、一屋、一桥、一塘,都好似上帝赐予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真格是久违了!

      得名“西递”,是因为这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又有不循常理的河水西流。还有一个意外:这儿是桃花源人家?

      小时候,读过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记住了那处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质朴自然的世界。神往那儿的不知朝代、与世隔绝,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的逍遥快乐。原以为这只是作者以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的地方。却没想到在我63岁时却真的找到了一处隐匿在皖南大山里的具有古朴的文化氛围,饱经沧桑的书卷气,一种淡泊宁静存在的桃花源人家。这就是:西递。

      自《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忙煞那些许多喜欢寻踪探源的热心人,这些较真的人都在寻觅这个“世外桃源”的真实地理位置。一下有30多个地方都在“据理力争”自己独有旅游仙境——桃花源,其中,有据可查的也有10多个:像湖南武陵桃源县、江西庐山脚下星子县、浙江天台、福建龙溪,重庆大酉洞、云南坝美村、贵州铜仁、湖北竹山县、河南南阳青杠树村、连云港宿城高公岛、河北盘山县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产生一种“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之感。奇怪的是,在这千百年的纷争中,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西递,却不置一喙,大有一种“怀抱荆山玉,无言待识者”的豁达情趣。

       我觉得,陶渊明的桃花源可能根本就没在现实社会存在过,只是一处类似2012年出版的,由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著作《消失的地平线》出现的“香格里拉”那样的梦幻世界,虚拟空间。记得那本小说主要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闯入了神秘的中国藏区,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这部书是终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那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 宁静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为此,在1997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州府中甸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中甸县。再后来中甸县又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至今。

      我觉得:英国人似乎在学着陶渊明,制造着噱头。中国的《桃花源记》只应该是当时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真正的桃花源只能存在于世人心中。

      如果非要在现实里找到,那么只有一处地方有可能:武陵桃源县。因是世人公认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创作原型地,又因“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形成了“武陵桃花源”的既定概念。

      两个地方最相似:一是云南坝美村。四面环山,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溶洞、河流及村落,村里人进出村子必坐船穿过溶洞,出得洞口,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门前是宽阔的田野、屋后有青翠修竹,酷似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故被称为"最后的世外桃源"。

      二是西递村。理由是,《桃花源记》所写的许多场景均与黟县的西递村相似,同时在黟县赤岭发现了陶渊明后人的陶氏宗谱。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过:黟县小桃老街让人闲闲散散,恍如排箫所营造出来的恍惚迷离的心境。“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在西递村大夫第观景楼额上亦题有隶书“桃花源里人家”,所以西递又被称为桃花源里人家。

      还有就是:在以前,交通不便,入徽州黟县,必先走水路,穿绝壁下西递村口桃源洞,沿小溪再曲曲折折走上几百米,峰回路转,眼前才出现一片盆地,阡陌纵横,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极像陶渊明文章里描述的意境。坝美、西递与《桃花源记》具有共同自然特征:水、山洞、与世隔绝。你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何其相似乎!

      当然,孰是孰非,最终还是要靠专家定夺,选西递,我只是喜好罢了,毕竟愿意桃花源出在徽家哦。找找真的桃花源也挺好,因为可以在错综的民居群里,读到一种悠远蕴藉的意绪与悬念,平添出一种跨越历史时空而静静弥散的生命活力。

      踏上青石,就是置身了梦寐以求的水墨画卷

      小村内到处是青石巷道 ,粉墙黛瓦。西递的弄堂,狭窄幽长,即使雨巷诗人的油纸伞尚可通过,但也是绝容不下策马而行的。行于小巷,踏过一块块青石板,看过一间间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一股祥和宁静在心底油然而生,仿佛千年历史之于这里只不过是一夜安睡。
  自然界没有纯白的颜色,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光线总是给这白色的墙体染上自己的一笔。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长期的日晒、风吹、雨淋,墙面上的白粉早已斑斑驳驳地脱落,从而出现一种冷暖相交的多次复色,就像古玩界俗称的术语:包浆。尽管它失去了白色的明朗、单纯,却因此产生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踏着青石巷道,抚摸着那古老质朴的墙,上面缀满了岁月的苔痕。暮鼓晨钟,朝暾夕月,那些莺飞草长的季节,那些沉淀的往事,都像散落的闲花细雨,又如同缕缕轻烟一样,悄无声息地淡去。似水流年就这样静静地淌过,没有半点跫音和余响。

      而今我独自走过这皖南的窄巷曲径,那记忆中残存的零星点点又斑驳浮现:那等在幽巷闺院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寂寞地开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西递民居是自然美与建筑艺术形式美的统一。徽派建筑之所以是中国最美的建筑,就在于:它与山、水、树、竹、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若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自然的形式美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又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但要符合本身的需要,还要与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人是建筑的主人,同时,人是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

      可见,建筑艺术形式美与自然美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主要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徽州建筑风水的美,也表现在徽州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中。

      来到古村,就是来到了烦嚣世界的静音模式

      在上世纪60年代前,这儿真的是古老又寂静的山村,“ 前世不修,摸上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民谣说明,村里的安静也与男人少有关系,都被丢出去打工了,老弱妇幼守望着百年深宅,祠堂神殿。我喜欢它几十年如一日的安静从容,看见它,仿佛从存在那天起就是这般模样,很多年后大概也会依然如此。

      西递有一种沉静的美。咋看,好古朴,似乎没感觉;再看,回味无穷。只要你,静静坐一会,绝无人打扰,各忙各的,那些不声不响在溪水里洗衣服的村姑,那些呼吸雨后清晰空气蒙头作画的小伙,都会叫你开始保持一颗安静的心。

      虽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冠盖将西递也带入到了一个喧闹繁华的天地,如今,要想看到它过去原装静悄悄样子,也不容易。那么,就要避开节假日和旅游最闹的时候,选择淡季,才不吵不烦。反正模样,多少年来,依然如旧。相对与外面的繁华来比,这里还是显得更为清净。尽管如今,中国很多古镇名气比西递相对要大,像周庄、乌镇、凤凰等,但我就是喜欢没有那么多酒吧、饭店、商店的西递,这儿,商业化味道很淡,淳朴气息还有,古街古巷里也没有那么多热闹的叫卖声音,据说这儿下午五点居民就关门回家,绝无彻夜不眠。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地儿,总觉得特古朴。不像丽江那么文艺,也不像厦门那样的小清新。安静而简单。白墙黑瓦的村落,没有华丽的彩灯,没有喧嚣的人群。我只想赞叹这儿——凝重有诗意,无声胜有声,西递还竭力保持着安静的老模样,会叫你人在这幅水墨画里,保持住心灵的无比安静。当你在这幅画里悄悄地转来转去看风景时,岂不知你也正在成为他人眼里、相机里的魅力风景。我在西递,不拍视频、不按录音,只拍相片,因为,拍片安静,我怕将这儿自由自在安逸的风景吵醒。

      向村中眺望,粉墙黛瓦,无不透露出一种古典美。西递,像是和时代潮流逆向而行的小溪,将那一脉古风延续了下来。走进西递,抬望一座座徽式建筑,将俗世繁华皆抛之脑后,只用纯净的心灵去领略这样的美。

      看看这些美轮美奂到动人心魄的古居,其实,就可以似乎听到以往那些生命的熙熙攘攘,看到如今已没有的灯火阑珊……但是,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眼下的静谧,正是由多少喧闹、多少灵动后的故事绘染成就。

      看够徽居,就是明白了所谓江南的真正涵义

      说起江南,原本的记忆就是当过杭州、苏州刺史的伟大诗魔——白居易老先生三首《忆江南》诗词里的样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江南美景跃然眼前,苏杭,令我心驰神往。也诞生了一个错误:总以为江南只在江浙处——苏南、浙北(沪宁杭区域)。

       但白先生说过的,只是苏杭,因为他没到过安徽。如看到徽州,也许会把诗词写的老更美。

       其实,江南,是个大概念,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包括了皖南;皖南,也是江南。

      皖南的徽州亦江南,徽州又是最江南。它与杭州很近,比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距离上更向南。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分地区。

      江南曾经被中原称为吴越,后来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地区,江南以才子佳人以及富饶著称。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经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明清时期,江南主要是指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合称)以及浙江省地区。

      不管什么人,一定要低调、要不知就是不知,不要把话讲满。这一点同样没去过徽州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就要明智许多,他那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齐云山)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就是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啊!同时说一辈子都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也是恰如其分!也就是说,徽州之美是人的想象力抵达不到的地方。陶行知说:“世界上只有瑞士能与他的家乡相比。”胡适之称:“无徽不成镇。”真的,我觉得在这里,你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奇绝不?

      徽州西递,是别样的江南,她的美如同我喜欢的两首诗词里描绘:

      《踏莎行·游皖南》春雨红花,秋风碧树,松林深处江雾。白墙黑瓦旧民居,炊烟几缕斜阳暮。回忆当年,艰难无数,族人迁,山乡住。清溪村落小桃源,不闻不问官场路。
  《七绝·黟县西递村》

      山川从来徽府有,民风自古皖南淳。

      劝君携子频频到,领略人情到小村。

      所以,徽州建筑也是江南建筑一部分。然而,江浙一带的平原江南和皖南的山区江南在建筑风格上却有着不同。江南水乡民居总体面貌是:平房挨着楼房,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富有美感。给人以水网交融纵横,美女采莲靓丽,不能不忆江南的感觉。

      由于一个是山区的民居,一个是平原的民居,所以通常的江南水乡里不提徽州。有差异。仅在气质上,徽居更胜一筹。《园冶》言“选园先相地,山林、城市、村庄、郊野、宅旁、江湖六大类,‘惟山林最胜’”。和苏杭多为城市、发达乡村那些成熟精细的平地民居相比,徽居布局为山体建筑群,有很重的山野味道,这是徽居的优势。它还在建筑上,单体、简单;三雕装饰上,更概括写意,线条硬朗。而江浙则更精细圆润。出于防卫,徽居比江浙建筑要封闭,深宅老屋,肃穆宁静,典型四水归堂,外墙实墙,高大无窗。而苏杭则不常见单独封闭。

      当然,徽州商人多,苏杭文人多、官人多(近几百年来,徽州亦屡出大儒,有弥补),在趣味上,前者不像后者有资产、有见识、有地位,又有上流的文学素养,突出去追求风花雪月,吟诗作画,只是很简单两字:活着。绝不以游乐观赏作为建筑的出发点。所以,徽居选址是:依山建屋,傍水构村,“枕山、环水、面屏”,是真正的山野;苏杭,则是在还原野趣。但是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因地制宜,院落式布局以及讲究坐北朝南,临山临水的风水上,二者是相似的。

      总之,徽居好似:深山野谷出幽兰,淡雅风姿吐芳香;江浙建筑就是:碧水绿叶开荷花,清灵体态展风韵。

        严格意义讲,好多北方和全国各地都有所谓徽派建筑,还是现代型的,都不算数。

        离开徽州特有的环境,山水,徽派建筑就会停止呼吸,就没有鲜活的生命!东施效颦,只会奇丑无比。你以为你的房子有了马头墙,有了白墙灰瓦,有了模仿,就叫徽派建筑?

        是啊,白墙,灰瓦,是徽派建筑的外形特征。这种简单明了,具有符号化语言的建筑实际好像是非常容易被模仿和使用的,比如一些安徽地区的景区标识对于徽派建筑语言的概括。可是,这种模仿则是才及其皮毛的。细细一看,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尺度不对,太密;建筑形式不对,连天井也没有。

        但是往往因为有了符号,不懂的人们就非常容易认可这种设计,非常容易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出现许多伪徽派建筑。在大连通往安波唐兴公路西边已经烂尾的大连海川公司的碧龙潭地产项目,俭汤温泉酒店,还有现在卖得很火的旅顺老虎尾中铁建开发的十里春风别墅项目,都是搞得徽派样式。如今,由于徽派建筑相比于那些已经失传的各地风格建筑,还是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特色,使得徽派建筑已成为了全国性的一种文化和富有的代名词,引来趋之若鹜。但是,真正的徽派建筑,已经绝迹,想看见?只有到皖南才有。记住,是古建筑哦!

        徽派建筑所以美,缘于它具有一些重要元素:马头墙、高宅深井大厅、朱红色大门加上镂空花窗、“三雕”、坡尾顶、飞檐(雕刻祈福灵兽)、青砖黛瓦粉墙等等。这种美又是一种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于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

      要说的是,马头墙尽管是徽派建筑灵魂,但是马头墙又不是判别徽派建筑的唯一标准。很多人以为凡有马头墙就是徽派建筑,这是错的,因为苏州杭州扬州江西的古代建筑均有马头墙,她们都属于自己的流派,仅凭一个马头墙是不能断定就是徽派建筑的。在飞檐方面,徽派的灵兽多为麒麟、飞鹤、行云、鲤鱼;山东一带民间建房在屋脊上作陶兽装饰,其形象有狮、马、牛、羊、鸡、鱼,通称“六兽”。而北京故宫也有灵兽,但皇家风范要气派的多:多是一龙二凤三狮子,天马海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头牛,还有一个是行什(像个猴),屋顶领头的还有一位骑凤仙人,据说是姜子牙小舅子。尽管微商很有钱,但我国从明朝起对房屋的建筑上的规格和构件,甚至形式色彩,都有严格规定,帝王品官,庶民百姓,再有钱也不能随便发展。功高不可压主啊。

       徽居的美,其实很简单,来到皖南,随手一拍就能当壁纸!提起江南,就是勾出了江西婺源的甜酸苦辣。

      我有一段前些年到婺源的记忆,开始,看见那么多全都是正宗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还以为到了安徽。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江西的婺源建的全是徽派建筑?

      婺源也是江南,这个因油菜花而享誉在外的美丽之处,其实也有着悠久的古徽州历史,有着让婺源人魂牵梦萦的过往。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现归上饶市管辖。婺源处于江西、浙江、安徽三省交界之处,北面是安徽省黄山市,南边是江西德兴市,西面和瓷都景德镇相邻,东面和浙江省衢州接壤。已经有将近1300年的历史了,古建筑却保存得非常完好!这些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都带着浓浓的徽派味道,打着旧徽州的印记。虽然现在行政区划上婺源归属江西,但是曾经作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徽州是婺源无法抹去的情愫。元朝时,它由安徽改归江浙行省管过;清朝时又归徽州府管辖,这种归属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但是在1934年,蒋介石为了围剿中央红军,将婺源划归江西。

      经过徽州人的不懈努力,婺源终于在1947年回到了安徽。但是没过两年,在1949年由于各解放区解放时间并不同步,造成婺源又一次地被划到了江西省,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这也是我们看到婺源建筑皆是徽派风格的原因。毕竟,百姓的意愿拗不过国家的力量呀!

      近千年隶属徽州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都使得婺源成为徽州很难分割的组成部分。婺源不想离开徽州,徽州更不愿割舍婺源,当时甚至有“宁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说法。其实,如果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婺源和旧徽州的其他几个县之间被大山分开,婺源和相邻的江西各地之间的交通更为便捷一些。可见,文化历史的认同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但一想到徽州西递今日如此风光,而婺源其实才是西递的老家,西递的老祖是婺源的皇家子孙胡士良时,别看如今西递的徽派建筑很火很火,寻根朔源,很可能就是胡士良把婺源的建筑样式搬到了西递呦!别不信,那时婺源比西递要出名和繁荣啊。所以,现属于江西的婺源人难免多少是会有着委屈,有些失落。所以,你啊,要想全面了解安徽之徽居,千万不要忘了先来看看江西婺源的徽居,找找历史的故事。

      喜欢安徽,就是迷恋了人间仙境太多的痴绝。

      在科学家眼里,西递是一次木石砖瓦的完美组合。

      在摄影家眼里,西递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独特大片。

      在考古家眼里,西递是一件千年难遇的宝贝古董。

      在导游眼里呢,西递是一种工作工资的丰厚待遇。

      在我的眼里啊,西递更像是一个柔软舒服的抱枕。

      西递是最养眼的舒服。它是一个古朴典雅,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既有精湛的建筑艺术,又有浓郁内涵的人文景观。街巷皆是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镶嵌漏窗,镂空门罩,飞檐翘角;民厅可见雕梁画栋,描金飞彩,栏板斗拱,绚丽彩绘,典雅书画;前庭后院,花坛水池,底墙漏窗,砖石雕刻,花木盆景,琳琅满目。西递,就是在这样美的世界里长大,大到它已经装不下自己。 

      它还是一种慢生活的舒服。再一次重复:有一种美景,叫“一生痴绝处”;有一种遗憾,叫“无梦到徽州”。几百年前,徽州人背着货物从山里走出来,去外面千辛万苦闯荡。几百年后,我们这些外面的人走着崎岖的徽杭古道,向着山里的世界进发,不过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发发呆。仅此而已。

      我去徽州,正是想放慢自己的脚步,慢慢靠近这黑与白的世界,触摸徽州慢慢走来的样子,在徽州的沉静与厚重里沉浸在淡雅明快的建筑色调,静谧幽深的古街古巷,诗情画意的山水人家,让那些平和散漫的文人浪漫,隐匿多年的独特民居换来我感动不已的思考。因为,只有来到皖南的大山里,才能看见世界和中国文化遗产的坚持,只有在低调缓慢的岁月中,才能舒舒服服觅到历史沧桑最美的角色——古徽居。

      意外惊喜也会很舒服,一点不假,单单留意下徽派建筑上那些独一无二,纯手工制成的砖、石、木雕,你不发尖叫?上面刻得那些花纹枝丫,精细的仿佛一捏就会断。

      桃李园,瞧瞧,后厅厢房用屏门组合而成,上面镶嵌有康熙年间书法家黄元治草书《醉翁亭记》的木雕,才会懂得什么叫巧夺天工。 

      西园,最值得细看的是中园门两侧墙上各镶嵌的一个石雕漏窗,左为松石图,右为竹梅图,为徽州三雕的绝世之作。

      东园,一位父亲煞费苦心,在厅堂两厢设计镶嵌了冰裂图和五蝠图木雕。冰裂图就象一块冰炸开的花纹,蝠是“福”的谐音,意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胡文照儿子在这里发奋苦读,终于一举成名。看吧,教育并非要说话,木雕比老师还厉害!

      东园门罩上方还有个“扇”形石窗,取“善”之谐音,左墙上嵌砌着“叶”形漏窗,意为主人要叶落归根。对面题额为“百可园”,体现园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惇仁堂,有关于一位女子的故事。曾经在此房住了40余年的黄杏仙女士(公元1882~1947年),她乃黟县黄村历史名人,黄土陵、黄元治家族的大家闺秀,是胡贯三的玄孙媳妇,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她就冲破了封建传统意识的阻挠,在西递村开办了崇德女校。所授教材有《女子展读》、《孝女经》、《烈女传》,嗣后,女校又改为西递女子学校,课程也随之改为国文、常识、珠算、书法和刺绣工艺,名气不小。

      大夫第,正厅为四合院二层楼,前堂的柱子刻有郑板桥的书法:“之九万里而南,以八千岁为春。”这句话出自《庄子》,意为不要因为行了九万里就自满自足、止步不前,而要乘胜前进;不要因为年龄大了就不再学习劳作,而要视八千岁为青春正盛时期,继续干一番事业。对比一下吧,对当下混吃等死的颓废老人,是否有所启发?楼阁下门洞上方嵌有一块“作退一步想”的石雕也很励志,它在建筑上体现主人这一想法。整个阁楼后缩一米,磨去楞角。反映出主人厌倦官场生涯的心理。哎,我怎么觉得中国人的厅堂,不就是西方人教堂吗?不过,比外国人那种只挂着耶稣像、直教人忏悔祈祷的场合,要舒服委婉生动有用得多。

      民居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位于“司城第弄”内的履福堂了。这是一幢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宅,自改革开放以来,上至国家首脑,下至普通游客,到过西递的,必到履福堂内浏览参观一番。该宅为收藏家、笔啸轩主人胡积堂故居,他酷爱读书、吟诗、作画,却终身不愿参加科举,并潜心收藏。胡积堂在《中国美术名人大辞典》上有记载,著有《笔啸轩画知录》。

      青云轩,最有特色的发明在正厅里。这里不像其他民居一样有天井,那靠什么来调节空气和排水呢?主人在北方做生意,懂得北方利用地窖来调节温度的原理,于是在盖房的时候在厅中央挖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地窖,引来山泉水,经过地窖和排水系统流向村处的小溪,以此来带动空气对流调节室温,温控效果比较明显。这个古时的“土中央空调”在上世纪90年代曾被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报道过。

      膺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屋主胡尚熷位居二品,是西递村最大的官。为三进三楼式建筑,俗称“九凤楼”。膺福堂最有特色的是八字门楼门罩上的“龙头凤尾”砖雕,左看龙口吐水;右看凤尾摇弋。

      西递的老宅子实在太多了,绝活也多,一抬眼都是灰白色的墙、青黑色的瓦、飞翘的檐角、还有那层层叠叠的马头墙。高高的外墙褪去了曾经的靓丽粉色,泛着历史的风霜雪雨留下的斑斑痕迹,精致的门楼沾染了黝黑的烟灰色,砖隙里几丛小草开着些小花在风中摇曳。似乎一样。而在每座老房的细节和内容里却都在演绎着各自不同的精彩。

      它们都活生生且无声的告诉我:什么叫赏心悦目。

      读懂西递,让我最不舍的痴绝莫过有四:

      一是聪慧的大脑。对于这里民居千万条的痴绝,我想首先来源于徽州人大脑的智慧。安徽人,是勤劳而又聪慧,是大智若愚的,在徽居选址上就足以见识到其天才般的英明。如果徽派建筑选在那些繁华的都城,选在热闹的平原,绝不能安安逸逸地蒙头挣钱,轻轻松松地繁衍后代,经商当官,或天灾、战争、或人祸、动乱,都会将这些痴绝销毁。恐怕在今日的世界上就没有我还可以见到的徽居。真的要感谢那些安徽的老祖宗,高屋建瓴,低调务实、远见卓识在“天高皇帝远”的皖南深山老林里,处心积虑保存下来了人间的宝贝——徽派建筑。

      对比起来建在平地上的北京城,西递是幸福的。北京美丽的古建筑现在就很危机。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当年悲切的说一句话“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半个世纪后,验证他对彭真说的话是真理。因为,“古城”北京已面目全非,被迫迁府。上世纪80年代初,还留有的3千多条古城胡同,已快不足千条,不久,北京四大班子机构将前往通州办公。空气污染、拥堵等城市病也很厉害呀!

      二是工匠的执着。徽州人是勤奋而又富有的。他们很骄傲:在上一个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最富有的人群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沿海地区,而是徽商和晋商,其中尤以徽商创造的经济文化业绩最为突出,这也是建筑徽居的基础。     

      一个好的家族,一座美的建筑,都来源于这里的人们具有用一生辛辛苦苦,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情,把一件产品精益求精到像艺术品。沉稳专注,这是徽州人独有的特性和优秀品质。如今时代,太缺少这样的人了。很多人浮躁轻狂,急功近利,只想赚大钱,谈何容易?

      三是人性的温暖。从祖先起,就懂得感恩报德尽孝。我喜欢徽居背后徽州人对孝道的痴绝。徽州人官贾四方,从不忘本,最重故乡情,他们往往功成名就后告老还乡,颐享天年,或是为父母家人大兴土木,以尽孝道。

      古徽州的古村落,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就是牌楼和宗祠。牌楼的多少曾是宗族骄傲的资本,而宗祠的富丽堂皇则是宗族炫耀的资本。“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这是古徽州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祠堂是祖先魂魄的栖息之所,是维系一个家族的精神纽带。宗族之间常常为了光宗耀族,互相攀比,大兴土木。明清两代,西递村共建了34座祠堂,现存最出名就是敬爱堂(西递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其进深60余米,跨度30余米,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和追慕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支祠,追思慕念胡氏先祖,使后人勿忘当年的李胡渊源)以及迪吉堂(建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西递富商胡贯三的家祠)。

      这些祠里有许多绝活:敬爱堂供奉胡氏列祖列宗的神位,上悬匾额“百代蒸尝”。蒸、尝为古代春秋祭祀之物,“百代蒸尝”则意为世世代代都要认真祭祀先祖。后厅那个斗大的“孝”字,很值得细看。它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手书。此字从后看,像是一个俊俏后生,跪地作揖;而从前面看,则是一个桀骜不驯的猴子嘴脸。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寓意为孝敬长辈则为好儿孙,反之就退化为猴子。

      追慕堂最养人眼球的地方,就是它的神位。与西递其它胡氏祠堂里供奉先祖昌翼公不同的是,它的神位上端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旁有魏征、李靖塑像,两侧墙上还绘有大唐功臣图。这里“追慕”的是西递胡姓远祖,也说明了“李改胡”的来源。

      四是贵族的文明。崇尚儒家伦理道德,重视教育,延续家风的结果,必然会叫西递人传承一种自信、诚信、勇武、博学、彬彬有礼、有爱、有担当的贵族精神。受益近千年。没有文化的民居是愚蠢的民居,有文化的徽居才是最美的徽居,西递的民居是有文化的。家有万贯,也要教育当先,知识重于金钱。

      徽州人崇文重教,心目中,文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商人,历代口碑相传至今的永远是文人。尽管西递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大商人,现在留下的则只是关于他们天量财富的模糊传说。而对文人就不同了:西递村口第一座古建筑是——七哲祠残存的门楼。纪念的是“明经胡”(胡昌翼长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后,绝意仕途,隐居于婺源考水,倡明经学,人称“明经公”。其后裔被称为“明经胡”)七位理学大儒先贤。历史上西递胡氏文人辈出,绩溪上庄出生的胡适也是明经胡氏的第42世裔孙。

      徽州的痴绝还出现在民俗里的祈愿。我看见西递那些古居客厅的堂前,长案桌上都保存有旧时设置讲究的"东瓶西镜":即东边放一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中间放一时鸣钟,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为了协调起见,往往在时鸣钟两旁各放一只瓷帽筒。有当地男人回到家中或外出串门也将帽子取下置放帽筒上,以显有翩翩儒士的风度。这其实是徽州人一种心态的反映,希望家人外出经商为官平平安安,风平浪静。还有,为了防潮,设置了很高的门槛,门槛里面是隔空铺了一层地板的。也不知别人都说“你家的门槛高,怕高攀不上”这句话是否来于此。这些刻意规定下来的徽文化和民俗的物件,体现着徽州人有着浓浓的亲情。我在东边象征男人归来的椅子坐了下来,也讨讨平安平静的好彩头吧。

      这个世界上,无论历史硝烟如何弥漫只要心态好,生活就没有变的粗粝敷衍,依旧会一如既往雅致诗意,兀自精彩。人不要怕孤独与放慢脚步,只管自己是否喜欢。想起张充和一首《桃花雨》的词:“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这该多么逍遥快乐。

      一半在诗中,一半在画中的皖南徽居,不管何时见,都是“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俊秀模样,“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永远是徽派建筑最为生动的形象。因为有了黄山和九华山,因为有了西递与宏村,有了古老的屯溪,有了绵长的新安江,有了粉墙黛瓦马头墙,有了砖雕、木雕和石雕等等,让每一个路过或专程前往的人,心存感慨:皖南作为文化繁盛之地,一脉相传逾千年!山之奇伟瑰丽,村之古朴雅致,溪之绵亘清澈,雕之精致超然,人之淳朴友善等等,委实自然造化,劳动杰作!这些痴绝,无一不是皖南奉献给中国的朵朵奇葩,无一不是徽派文化流传下来的重重精华。皖南、徽派、徽墨、歙砚,甚至祠堂、楹联、匾额、窗台、陈设、桥涵、古木、塔庙、巷弄等,无论它们叠加在一起,或散落在路口村头,都足以让我流连忘返,哪怕我只是拿出了一点点的闲暇和藕丝来一次仓促的走马观花。辛弃疾曾有诗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皖南于我而言,便是如此。

      对徽州,我还有好多话要说,像吃过一道很怪的特色名菜——毛豆腐,被称为徽州第一怪,人工发酵,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我体会:口感略渣,绵绵发黏,还有奇怪的像餿了样的酸味;另一道很贵的菜:是用新鲜的鳜鱼加上特别的调料腌制而成的——臭鳜鱼。我不明白,徽菜为何总要把东西弄得不新鲜后才吃呢?古建筑越久越值钱,难道做菜也如此?

      就要离开安徽,有遗憾,时间太短。新的计划:如果将来有机会,就一定只跑遍古徽州周边那些古村,细细寻觅。但即使走马观花,但对我来说,也有体会,也在想只要能确定我在2018年这一刻在此的存在就足够了,毕竟,徽州的这种美,如若不是亲自来看,来体验,是很难从别人单薄的照片和苍白的文字中深刻体会出来。

      最后用徽州博物馆的语言作为本文的结尾:

      徽州,中华大地上一个名扬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一个独立而卓然的民俗文化单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历来以山水之秀,人杰地灵,商贾之富,文风之盛,民风之淳朴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和“文物之海”。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文化圣地,是明清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光辉代表,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彩缩影。宋至晚清,这里曾经达到高度繁荣和辉煌的文化。无论在思想、经济、政治领域,还是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和很高的成就,并辐射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统治中国思想史近千年的理学源头在这里,独占中国经济鳌头三百年的徽商在这里,倍受文人墨客青睐的徽墨和歙砚产在这里,中国画的最高成就在这里,中国篆刻的主流在这里……至于历史名人,更是灿若群星,宋以来的理学大儒如程颢、程颐、朱熹的祖籍在这里,被梁启超推崇“是为八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革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戴震出生在这里,被誉为“五四运动”精神领袖胡适也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