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刘邦从成皋城逃出,渡过黄河,先在小修武(河南省获嘉县)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当时,刘邦身边只有滕公一人,不敢称自己是汉王,而说是汉王的使者,是怕部下看到他如此狼狈的样子而背叛他。他见到韩信后,立即把韩信的兵力全部收为己有,仅留下两千骑兵。这要是换成别的将领,早就不干了。你让我东下击赵,却夺走我的兵力,这仗是没法打了。可韩信并不在乎,就地招募新兵,照样去完成任务。

  赵王歇和陈余听到汉军要来进攻的消息,立即集结兵力在井陉口加强防守,号称有20万之众。韩信探明赵军守在井陉口,并无其它作战企图,立即率军到距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休息。夜半时分,韩信“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第二天早晨,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待这些部署完毕,韩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营接纳他们进来后,“皆殊死战,不可败”;赵军“欲还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

  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井陉之战整个过程的记载。从寻访战场的角度来看,井陉口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点,萆山是骑兵埋伏之处,背水阵是反击之地,也是该战胜利的关键所在。那么,背水列阵处在哪里呢?

  从网上搜索得知,韩信背水列阵处在河北省井陉县的微水镇。从所提供的图片来看,井陉县城内有韩信的巨幅画像,白皮关前有刻着“背水战场”字样的石碑,秦皇驿道上有“背水战陈列室”和“淮阴侯谈兵处”、陈余祠及墓地。出发之前,有了这些战场遗存,使我们信心满满,本来以为寻找起来会很容易,结果一波三折,差点半途而废。

  2015年3月14日,从石家庄市区驶上石太高速,到井陉出口下,转入S392省道,很快就到了井陉县城(微水镇)。当打听背水古战场在哪里时,所有人都指向城里。行驶中忽见一个立有石碑的红色亭子,以为与背水阵有关,便近前查看。石碑正面刻的是“微水村”3个大字,背面有文字说明:“微水村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将韩信伐赵下井陉设‘背水阵’处。村中有清嘉庆廿十年二月重立的‘汉淮阴侯设背水阵处’石碑一幢,至今保存完好。”照此来说,我们找对了地方,眼前又正有一条河,赶紧循河去找韩信的列阵处。

  没走多远,就看到立在河边的韩信巨幅画像。由砖砌制的,画面斑驳,但仍能看出韩信身着黄色铠甲,红色披风,左手扶剑,右手握拳,一派大将风度,那一年韩信才22岁。画像顶部书有“背水阵古战场遗址”,底部有“淮阴侯韩信”字样。两侧的楹联是:“出奇制胜恃大将韬略创汉业”,“以身殉国叹英雄泪血黯夕阳”。画像背面的说明文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除此之外,再无别的遗存。几次举起相机又放下,除了这幅画像,再也找不到有拍摄价值的景物。至少应该有个重点文物保护石碑,或者指明背水列阵处的具体位置。然而,在干涸的河床上堆满了垃圾,韩信画像下更是充斥着小商小贩的叫卖声。

  我们向一位老干部模样的路人打听,他痛心地说:“韩信的背水列阵处就在这儿,可没人当回事呀,一直这个破烂样子。唉,可惜了啦!”这不能不让人倍感失望,我们劝慰自己离开吧,毕竟还有别的战场遗存可看。于是,调转车头向“秦皇驿道”景点指示牌所示方向驶去,跑到头却是大门紧闭的秦皇驿道滑雪场。向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问道,他告诉我们穿过一个黑洞,过白王庄再打听。一听白王庄三个字,猛然想起资料上讲白王庄是因白面将军陈余战死后埋葬在那里而得名,立即重新燃起寻访兴趣。

  过了白王庄,来到一个收费的旅游景区。此时方醒悟,我们是从山间的一条乡路穿到秦皇驿道上来了。迎面的高大门楼是“白皮关”,两侧立着两通黑色石碑,一个是“秦皇驿道”,一个是“背水战场”。有关必有口,难道这里就是井陉口?可从这里根本无法看到井陉县城里的背水列阵处,那么“赵军望见而大笑”又从何谈起呢?既然来了,先进去看看再说。过了白皮关楼,是一条铺着石板的黄土深沟,通向一个不太高的山峰。一路上有白马告状、清代驿站、秦皇歇灵台、东天门、庚子长墙、背水战陈列室、韩信谈兵处碑、陈余祠及墓地等景点。最让人震撼的是在一段裸露的石头上,所留下的两道弯弯曲曲、深浅不一的车辙,那是秦皇驿道的真实遗存。

  然而,看遍了秦皇古驿道上各个景点的文字介绍,虽然都提及井陉之战,但并没说明那里就是井陉口。那么,井陉口又在哪里呢?奔波了一天,背水列阵处无明显标致,井陉口又没有找到,心中的许多疑问都解不开,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非常沮丧。

  回到宾馆后,茶饭不香,无精打采。打开手中的地图查看,寻找微水镇以东30里的地方,竟是鹿泉市的东、西土门村,这真是事先没有想到的事情。韩信在微水镇宿营和背水列阵都是没有错的,可井陉口竟不在井陉县而在鹿泉市,那赵军不是更看不到背水阵了吗?这不仅是搞糊涂了,而且全乱套了。老伴儿看到我十分闹心的样子,就说大不了明天再跑一趟。我的纠结也就在于此,她一锤定音。

  第二天,驱车来到鹿泉市西10里的东土门村。村里的民居墙连墙,屋挨屋,密密麻麻,如同城市里的居民小区。村西头有个关楼,条石砌基,拱券门洞,上有砖砌楼阁,城门上阴刻着“三省通衢”四个字。我们正琢磨这四个字的意思,一个中年男子举着单反相机走了过来,看到这四个字后,立即大声地说:“可找着了!”我们问:“您找着什么啦?”他答:“这就是有名的井陉口、井陉关那!前两天一直在井陉县找,谁知它竟在这里。”听他这么一说,我们也兴奋起来。那人又介绍道:“井陉口现存三个城门,东土门村有一个,西土门村有两个。你们再去西边看看,我刚从那边过来。”

  出东土门村的西城门,右侧有棵600岁的老槐树,需几个人才能合抱。再往前是一条很宽的干河床,把这两个村子隔开,东、西土门村叫法就源于此。河对岸的西土门村口又有个相同样式和大小的城门楼,门楣上有“山耀河媚”四个字。村西头还有个一模一样的城门,但要低一些,城门两侧与高高的土墙相连。西土门村一面依山,三面环水,是井陉古道最东边的进出口,也就是真正的井陉口。其西有“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羊肠小道,通向微水镇。赵军在这里聚兵防守,原因不说自明。其北就是萆山,如今叫抱犊山。关前有条河流,还有片开阔之地。

  回想《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和昨天的实地寻访,一切都明白了。最初,韩信率兵驻扎在井陉古道的西口旧关,按兵不动,等待时机。他不敢轻易走进这条“山脊如陉,深险如函”的古道,那就如同鸟入笼中,鱼钻网里。当他得知赵军统帅陈余聚兵井陉口,不用李左车之计,立即果断地进军到微水镇。李左车的计谋是,当汉军一旦进入井陉古道时,由他率领3万人去断汉军粮道,不出10天汉军自乱,然后前后夹击,加以聚歼。李左车的这个计策真够毒辣的,先把你饿瘦了,再来个瓮中捉鳖。韩信认为,李左车是个难得人才,特意下令生擒者奖千金,要活的不要死的。陈余是个白面书生,不但不用李左车之计,还振振有辞地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兵法上讲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只有数万人,其实能战者不过数千,如果避而不战,诸侯们会瞧不起我们。这不仅是书生意气,更是对兵法的教条理解。幸亏陈余不用李左车之计,不然的话就没有后来的背水之战了。

  韩信进至微水镇,连夜作出两项战斗部署:一个是派两千骑兵抄小路埋伏在井陉口之侧的萆山(抱犊寨山),人手一面红旗,等待赵军出战后,抢关插旗,对赵军进行两面夹击;另一个是预设反击战场,派一万人先行至绵蔓河东岸列背水阵,就是微水镇那里,等候与赵军决战。韩信部署完毕,即给部队分发早点,并说破敌后会餐。他手下的将领都假装答应,根本没人相信能打胜仗。列背水阵的一万人,正是那些新募之兵。韩信认为,带着他们去打仗如同赶着集市上的人群去作战一样,只能一哄而散。列背水阵,让他们无路可退,必将死拼到底。这正是韩信用兵的精妙之处。

  天亮后,韩信率领精锐部队经东天门、白皮关、上安、下安、头泉一线,到达井陉口(西土门关)。为吸引赵军离关出战,他故意大张旗鼓,亮出大将仪仗。部下们又不理解了,打仗讲的是隐蔽作战意图,哪有又打旗又敲鼓的,这不是等于告诉人家我来打你了。韩信对部下说:“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他们哪里知道,韩信的意图就是要引诱赵军出战,而不是去攻坚。韩信又故意在井陉口前列出松散的作战阵形,遭到城上的赵军耻笑。

  整个战斗过程,都在韩信的预想和设计之中。陈余当然不把这点汉军放在眼里,况且还咋咋呼呼的,立即指挥赵军出关迎战。韩信让部队稍加抵抗就后退,并故意丢弃大量军用物资。赵军一看汉军竟不经打,自然猛追不舍,何况还有战利品可捞。韩信率部退到背水阵处止步,命令部队反身去接战。整个汉军都没有退路了,只能拼死搏斗,以求生存。与此同时,在抱犊山上埋伏的骑兵,一看赵军离营出战,立即抢城夺关,把红旗插遍赵城。撤退回来的赵军大惊失色,老窝被端了。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下,赵军溃散而逃。陈余只恨爹娘少生两条腿,虽然逃得快还是被杀了。他被埋葬在秦皇古道上,其坟墓成为背水之战的永久见证。

  事先精细侦察,事中果断进兵和灵活用兵,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正是韩信的取胜之道。背水列阵,只是韩信的作战手段之一,并非全部。然而,后世只看到背水列阵这一表面现象,不掌握韩信激励新兵拼命的真谛,以至于传走了样。三国时期的仿效者马谡,至死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岂不冤哉。

  如今,石太铁路、京昆高速和307国道都从井陉古道中穿过,原来的隘道和险关都不在了,但韩信的军事智慧永远地刻写在井陉古道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